紫禁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樓,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
角樓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于皇宮的防衛設施。
角樓座落在須彌座之上,周邊繞以石欄。中為方亭式,面闊進深各三間,每面8.73m,四面明間各加抱廈一間,靠近城垣外側兩面地勢局促,故抱廈進深僅為1.60m,而城垣內側的兩面地勢較開闊,抱廈進深加大為3.98m,平面成為中點交叉的十字形,蘊含著曲尺樓的意匠,使得角樓與城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建筑形體,取得了有機的聯系。
角樓由墩臺下地面至角樓寶頂高27.50m,由多個歇山式組成復合式屋頂,覆黃琉璃瓦。上層檐為縱橫相交四面顯山的歇山頂,正脊交叉處置銅鎏金寶頂。檐下施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二層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廈,四角各出一條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連,檐下單翹單昂五踩斗栱。下層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圍脊連貫,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層檐和二層檐實際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頂形式。角樓梁枋飾以龍錦方心墨線大點金旋紋彩畫,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和檻窗極為精致。
角樓采用減柱造做法,室內減去四根立柱擴大了利用空間面積。在房屋構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頭不外露,使外觀上更加突出裝飾效果。
紫禁城的四座角樓,繼承了我國古代木構建筑靈活多變的傳統作法,使用功能和裝飾效果得以巧妙地結合,展現出我國古代匠師們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才能。 城池的產生是伴隨著戰爭的歷史而修建的。由城垣、城門、角樓、箭樓、甕城、馬面(即墩臺)、護城河等構成。早期多為土城,也有少數的石頭城。元代以前土城為多,隨著經濟的發展,城池的建造也有所改進,特別是京師外圍的城墻和城樓開始采用磚石結構。明清紫禁城的城池體系進一步完善。<br>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束腰部分顯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線。唐塔上出現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壇臺、神龕、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須彌座已從神圣尊貴之物,發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線腳)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后來一些家具,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采用這種形式。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亦稱龜頭屋,是從正殿接出的小屋,與正殿用兩個屋頂連接。 一為建筑構件,用于封護攢尖頂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浸蝕,所用材料多為金屬或琉璃,形狀有圓形、束腰圓形或寶塔形。具有豐富的裝飾性。 皇家陵寢主人的墳墓高高隆起的土丘稱寶頂,底下是地宮。寶頂用白灰、沙土、黃土摻和成“三合土”,一層一層夯實,又用糯米湯澆筑,同時加用鐵釘,所以十分堅固。
<P>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P>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古代金屬工藝裝飾技法之一。近代稱“火鍍金”。此術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漢代稱“金涂”或“黃涂”。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涂在銅器表面,然后加熱使水銀蒸發,而金則附著于器面不脫落。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構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經多重交叉組合而成。每一組合稱一攢。按安裝部位分科,位于柱頭上的稱柱頭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稱角科,分布于柱間部位的稱平身科。斗栱對屋檐有支撐和減震作用,也有較強的裝飾性,因此,多用于較高等級建筑上。斗栱發展至清代,被作為建筑模數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為單位,長度同于最下坐斗的開口大小。 斗栱形式之一。里外各出兩拽架的斗栱,單翹單昂、重昂或重翹品字斗栱皆為五踩斗栱。斗栱組合有頭翹一件,頭昂后帶翹頭一件,二昂后帶六分頭一件,螞蚱頭后帶菊花頭一件,撐頭大后帶麻葉頭一件,外拽用單材瓜栱、單材萬栱、廂栱各一件,正心瓜栱、正心萬栱各一件。
清代旋子彩畫做法名稱之一。其圖案均以墨線為輪廊,不退暈,僅在旋花部分的旋眼、梔花心、菱角地、寶劍頭瀝粉貼金。枋心內圖案可有不同做法。此種彩畫是旋子彩畫中等級僅次于金線大點金的一種。明清時期宮殿廟宇中常見的一種彩畫形式。畫面布局分三部分,兩邊稱藻頭,用旋花為題材,當中部分稱枋心,根據畫面的需要繪出各種類型的花紋圖案。明代早中期畫面較靈活多變,明末至清逐漸程式化,按照用金的多少和作法的不同,彩畫形式可分為若干等級。 清代宮殿建筑門窗槅心花紋裝飾之一。由三根欞子交叉相接,相交點以竹或木釘固定裝飾成花心。正交法各夾角均為60度,斜交法中線偏30度相交,可以組成圓形、菱形、三角形等多種圖案,也可以變化為龜背錦線、圓線、花瓣線組成的球紋菱花、龜背錦菱花、滿天星六椀帶艾葉菱花等,形式非常豐富,是古建筑外檐裝修中的高等級形式。
古代建筑柱網平面中減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出現于11世紀后,遼金時廟宇建筑常用此種做法,可使室內空間寬敞,明以后少用。紫禁城內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等尚保留此種做法。
古建筑大木作構件名稱,是將梁頭扒在檁桁上的一種梁。其基本做法是梁的下皮與其所扒的檁桁中線在一個水平面上,梁頭在檁桁外皮以內,故扒梁頭不外露。
TAG標簽耗時:0.06894302368164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