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臺,有甬路直通武英門。后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恒壽齋,西北為浴德堂。
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華殿。崇禎年間皇后千秋、命婦朝賀儀也在此舉行。明代于武英殿設待詔,擇能畫者居之。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順政權。但很快就因軍心懈怠,無力抵抗入關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舉行了即位儀式,翌日便撤離北京。
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舉行小型朝賀、賞賜、祭祀等儀典??滴醢四辏?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宮等處維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間,首開武英殿書局??滴跏拍辏?680年)將左右廊房設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之事,由親王大臣總理,下設監造、主事、筆帖式、總裁、總纂、纂修、協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滴跛氖辏?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使用銅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開化紙印刷,字體秀麗工整,繪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將《永樂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種排字付印,御賜名《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世稱“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書甚少,僅存其名。武英殿之書凡存而不發者一向貯于敬思殿中。嘉慶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書,將完好者移貯武英殿,殘缺之書變價出售,此后敬思殿實際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燒毀正殿、后殿、殿門、東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間,書籍版片焚燒殆盡。同年重建。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P>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P>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束腰部分顯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線。唐塔上出現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壇臺、神龕、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須彌座已從神圣尊貴之物,發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線腳)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后來一些家具,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采用這種形式。
建筑物前的臺座。
將兩座建筑物從中間聯系起來的廊房。
隆恩門內有東、西配殿各一座,黃琉璃瓦懸山頂,每座均面闊5間,進深2間,前附走廊。東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塊一尺二見方的木板,上面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著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時喇嘛念經的場所。文華殿在太和殿之左,協和門之外,明嘉靖朝以前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為皇帝講經筵之所。清襲明制。明中期,這里是皇太子攝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劉一燝、楊漣等將皇太子從乾清宮扶至文華殿,遵其前制故。
皇后、皇貴妃、貴妃、妃的生日。明代洪武年定,凡正旦、冬至、皇后千秋前一日,女官設皇后御座于坤寧宮中,并陳香案、儀仗、女樂等于丹陛及丹墀東西,命班首拜于中道之東西,眾命婦拜于東西丹墀內北向。屆時,皇后具服而出,奏樂升座,眾命婦首先齊拜,再分作若干班,進賀箋并贊拜,最后皇后在贊樂聲中降座還宮,禮畢。李自成(1606—1645年),本名鴻基,陜西米脂人。出身農民家庭,明崇禎三年(1630年)率眾起義,成為農民起義軍領袖。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崇禎九年(1636年)高迎祥犧牲,繼稱闖王。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他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受到百姓的一致擁戴。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建立政權,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擊敗明陜西總督孫傳庭部,旋即進兵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明亡。其后,由于農民起義軍的將領們犯了驕傲自滿的錯誤以及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等原因,起義軍失利,退出京城。李自成率部轉至河南、陜西一帶與清軍對抗。永昌二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多爾袞(1612—1650年),滿洲人,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代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明萬歷四十年十月廿五日(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與弟多鐸被合立為一個和碩額真,同掌一旗。天命十一年(1626年)晉封貝勒。跟從皇太極征蒙古、入明邊。天聰五年(1631年),后金初設六部,受命掌吏部。天聰七年(1633年)進言皇太極,力主先征明后伐蒙古,被采納。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睿親王。同年跟從皇太極進兵朝鮮,迫使朝鮮國王李倧請降。崇德三年(1638年),與揚武大將軍岳托共同大舉入關攻明,20余戰皆捷,克城40余座。崇德五年(1640年)起,率兵參加松錦之戰,與濟爾哈朗輪流充任前方統帥,后獲松錦大捷。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卒,多爾袞欲爭帝位未成,力主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為帝(即順治),與濟爾哈朗聯合輔政,實掌軍政大權。順治元年(1644年)入關大敗明軍和李自成大順軍并占領北京,遷都于此。隨后主持創建了清代入關后的各項制度,封號加至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僅39歲。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其生前謀逆罪,被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復睿親王封號。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襲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級稱為和碩親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貴族亦有封親王者。滿語,也作“筆帖黑色”。清入關前稱有學問的人為“巴克什”,天聰五年(1631年)改為“筆帖式”,意為辦理文件、文書的人。清各部院、內行衙署均有設置,主要掌管翻譯滿漢奏章文書、記錄檔案文書等事宜。約在天聰末崇德初,刑部筆帖式已從事匯集整理、登記存檔已審結案件的工作,以備隨時查考利用;國史院筆帖式要定期將重要的刑部檔案記入國史檔冊。清入關后,國家制度日臻完善,政務活動急劇增加,文書檔案工作也日漸繁雜,清政府遂在各衙門廣置筆帖式。筆帖式為國家正式官員,有品級。早年有五、六品者。雍正以后除極少數主事銜筆帖式為六品外,一般為七、八、九品。筆帖式升遷較為容易,速度較快,被稱為“八旗出身之路”。此種紙因產地得名。開化即今浙江省西部開化縣,明清時屬浙江衢州府。無簾紋是開化紙最大的特點。又有“開化榜紙”較此為厚。
永樂五年(1407年)完成,收國內各種書籍,分類編纂為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共達3.7億多字??上г?860年英法聯軍、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遭到侵略軍毀滅性的野蠻破壞,有的被兵馬踐踏或焚燒,有的被掠往外國,現仍藏于國外的圖書館、博物館。這部無價的文化瑰寶被摧毀殆盡。據近數十年尋覓,存世者僅有810卷,其中有大半尚在日本、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書柜或庫房中。
即活字本。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修《四庫全書》時,館臣輯《永樂大典》中之佚書,并將其中善本交武英殿刊印。因種類繁多,耗費巨大,主管刻書事務的大臣金簡乃建議刻制棗木活字擺印書籍。乾隆帝準其所請,并以“活字”不雅,賜名“聚珍”。為此,制成大小活字25萬余枚,既經濟又簡便,事半而功倍。乾、嘉時共排印書籍140余種,其中134種與先行雕版的4種合為叢書《武英殿聚珍版書》,其余為單行。該叢書后由江南五省翻刻,已非活字,后人以“外聚珍本”加以區別。此外,中華書局創制仿宋體鉛字,排印書籍稱“聚珍仿宋本”。是把兩部以上的書合在一起出版,再統命以新書名的書。按所包括的書之性質劃分,又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我國古籍中常用的分類法是把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叢書所收子目書包含其中兩個部類以上的稱為匯編叢書,如《四部叢刊》;子目書都是屬于一個部類的,稱類編叢書,如《二十四史》,24種書都是屬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種書都是屬于子部的;所收子目書都是一個人著的稱自著叢書,如《曹月川先生遺書》;所收的子目書的著者都是某一個地方的,或內容都是關于某一地方的,稱郡邑叢書,如《遼海叢書》。中國的叢書始創于南宋,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語》是最早的一部。
TAG標簽耗時:0.07469677925109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