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泰殿】

時代:清嘉慶
分類:殿
區域:內廷中路
內廷后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單檐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雙昂五踩斗栱,梁枋飾龍鳳和璽彩畫。四面明間開門,三交六椀菱花,龍鳳裙板隔扇門各4扇,南面次間為檻窗,其余三面次間均為墻。殿內頂部為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后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銘》。東次間設銅壺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間設大自鳴鐘,宮內時間以此為準。
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于此殿?;实鄞蠡闀r,皇后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廣義即為宮廷。紫禁城范圍內可統稱內廷或大內。狹義講即為宮廷后部帝后生活區。內廷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之總稱。位于前三殿后中軸線上,是內廷中心建筑。以門廡相圍,平面呈矩形,南北長約220m,東西寬約120m,占地面積26000㎡,房屋420余間。前為內廷宮門乾清門,門內高2m的臺基上南北依次排列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廡正中為通往御花園的坤寧門。乾清門內東側折而轉北至坤寧門東為東廡,有門5座,南北依次為日精門、龍光門、景和門、永祥門、基化門;乾清門內西側折而轉北至坤寧門西為西廡,亦有門5座,依次為月華門、鳳彩門、隆福門、增瑞門、端則門。乾清宮東西院內各有一小殿,東曰昭仁,西曰弘德;坤寧宮東西院內亦有東暖殿、西暖殿。各有小院。東西廡為內廷辦事機構值房及御用物品庫房等。
明代是皇后起居的正宮,面闊9間。清入關后,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故宮清寧宮將西部的7間改為薩滿祭祀場所。在此舉行的祭祀項目主要有:1、坤寧宮元旦行禮,2、坤寧宮日祭(包括朝祭、夕祭),3、坤寧宮月祭,4、坤寧宮月祭次日祭天,5、坤寧宮報祭,6、坤寧宮大祭,7、坤寧宮大祭次日祭天,8、坤寧宮求福,9、坤寧宮四季獻神,10、坤寧宮背燈祭獻鮮。
攢尖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類似錐形體,有四角攢尖、六角攢尖、角攢尖、圓攢尖等幾種式樣,多用于園林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由各戧脊的木構架向中心上方逐漸收縮聚集于屋頂雷公柱上,類似錐形,木脊榑上蓋琉璃瓦,雷公柱上安裝寶瓶。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其形狀多樣,有方形、圓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為園林建筑中亭、閣最普遍的屋頂形式。
一為建筑構件,用于封護攢尖頂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浸蝕,所用材料多為金屬或琉璃,形狀有圓形、束腰圓形或寶塔形。具有豐富的裝飾性。 皇家陵寢主人的墳墓高高隆起的土丘稱寶頂,底下是地宮。寶頂用白灰、沙土、黃土摻和成“三合土”,一層一層夯實,又用糯米湯澆筑,同時加用鐵釘,所以十分堅固。
<P>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P> 斗栱形式之一。里外各出兩拽架的斗栱,單翹單昂、重昂或重翹品字斗栱皆為五踩斗栱。斗栱組合有頭翹一件,頭昂后帶翹頭一件,二昂后帶六分頭一件,螞蚱頭后帶菊花頭一件,撐頭大后帶麻葉頭一件,外拽用單材瓜栱、單材萬栱、廂栱各一件,正心瓜栱、正心萬栱各一件。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構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經多重交叉組合而成。每一組合稱一攢。按安裝部位分科,位于柱頭上的稱柱頭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稱角科,分布于柱間部位的稱平身科。斗栱對屋檐有支撐和減震作用,也有較強的裝飾性,因此,多用于較高等級建筑上。斗栱發展至清代,被作為建筑模數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為單位,長度同于最下坐斗的開口大小。 和璽彩畫中等級較高的一種。枋心、找頭、盒子等部位由龍、鳳為主題調換構圖。龍鳳和璽彩畫形式中平板枋與由額墊板大多畫一龍一鳳,相間排列。
和璽彩畫中等級較高的一種。枋心、藻頭、盒子等部位以龍、鳳為主題紋樣交替構圖。枋心內有雙龍、雙鳳、一龍一鳳等組合形式。清代建筑彩畫中等級最高的一種。由枋心、找頭、箍頭三部分組成,以連接的人字形曲線為間隔,繪以龍鳳圖案,主要線路瀝粉貼金,并以青綠、紅色襯地,色彩艷麗,金碧輝煌。 古建筑術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的空間,其兩側稱為次間。 清代宮殿建筑門窗槅心花紋裝飾之一。由三根欞子交叉相接,相交點以竹或木釘固定裝飾成花心。正交法各夾角均為60度,斜交法中線偏30度相交,可以組成圓形、菱形、三角形等多種圖案,也可以變化為龜背錦線、圓線、花瓣線組成的球紋菱花、龜背錦菱花、滿天星六椀帶艾葉菱花等,形式非常豐富,是古建筑外檐裝修中的高等級形式。
建筑物室內天花如穹隆狀的裝飾。由方井、八方井、園井層疊壘而成。正中多雕成蟠龍狀,口銜寶珠。藻井一般用于較重要的殿宇。 專供宮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種高質量的鋪地方磚。產自蘇州、松江等地,選料精良,制作工藝復雜,從選土練泥、踏熟泥團、制坯晾干、裝窯點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窯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時間。磚成后由水路運至北京。因其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故名金磚。
傳統家具中一種體型寬大的坐具,亦稱“御座”。明以后,隨著皇權制度的強化,寶座成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詞,象征著帝王的權威?!睹魇贰份d,明神宗時,宦官馮保竊權,“帝御殿,保輒侍側”。當時的吏部都給事中雒遵進言:“保一侍從之仆,乃敢立天子寶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見中官耶?”將宦官立于寶座之側視為褻瀆皇權的大不敬行為。
寶座大多擺放在宮廷正殿明間的中心或顯要位置,單獨陳設,極少成對。在寶座的背后還要放置一個較大的座屏,兩邊放置甪端、香筒、仙鶴、蠟釬等器物,格外尊貴、莊嚴?;实鄱俗趯氉?,俯視群臣,“君臨天下”,充分體現出帝王的權威,以達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皇后、皇貴妃、貴妃、妃的生日。官署名,掌管天文、歷法等,歷代多有設置,名稱不同。周有太史,秦漢以后有太史令,屬太常寺。隋設太史曹,旋改為太史監。唐初設太史局,武后時改名渾天監,不久復為太史局,中唐以后又改為司天臺。宋元改為司天監。明清稱欽天監。設監正、監副等官職。隨著西方宗教的傳入,亦有個別歐洲傳教士供職其中。
明太祖朱元璋將嚴禁太監干政之上諭鑄于鐵牌之上,立于宮中,以為警示。TAG標簽耗時:0.081670045852661 秒
撰稿人:朱慶征
后三宮
內廷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之總稱。位于前三殿后中軸線上,是內廷中心建筑。以門廡相圍,平面呈矩形,南北長約220m,東西寬約120m,占地面積26000㎡,房屋420余間。前為內廷宮門乾清門,門內高2m的臺基上南北依次排列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廡正中為通往御花園的坤寧門。乾清門內東側折而轉北至坤寧門東為東廡,有門5座,南北依次為日精門、龍光門、景和門、永祥門、基化門;乾清門內西側折而轉北至坤寧門西為西廡,亦有門5座,依次為月華門、鳳彩門、隆福門、增瑞門、端則門。乾清宮東西院內各有一小殿,東曰昭仁,西曰弘德;坤寧宮東西院內亦有東暖殿、西暖殿。各有小院。東西廡為內廷辦事機構值房及御用物品庫房等。
坤寧宮
明代是皇后起居的正宮,面闊9間。清入關后,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陽故宮清寧宮將西部的7間改為薩滿祭祀場所。在此舉行的祭祀項目主要有:1、坤寧宮元旦行禮,2、坤寧宮日祭(包括朝祭、夕祭),3、坤寧宮月祭,4、坤寧宮月祭次日祭天,5、坤寧宮報祭,6、坤寧宮大祭,7、坤寧宮大祭次日祭天,8、坤寧宮求福,9、坤寧宮四季獻神,10、坤寧宮背燈祭獻鮮。
攢尖頂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由各戧脊的木構架向中心上方逐漸收縮聚集于屋頂雷公柱上,類似錐形,木脊榑上蓋琉璃瓦,雷公柱上安裝寶瓶。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其形狀多樣,有方形、圓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為園林建筑中亭、閣最普遍的屋頂形式。
寶頂
一為建筑構件,用于封護攢尖頂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浸蝕,所用材料多為金屬或琉璃,形狀有圓形、束腰圓形或寶塔形。具有豐富的裝飾性。 皇家陵寢主人的墳墓高高隆起的土丘稱寶頂,底下是地宮。寶頂用白灰、沙土、黃土摻和成“三合土”,一層一層夯實,又用糯米湯澆筑,同時加用鐵釘,所以十分堅固。
五踩斗栱
斗栱形式之一。里外各出兩拽架的斗栱,單翹單昂、重昂或重翹品字斗栱皆為五踩斗栱。斗栱組合有頭翹一件,頭昂后帶翹頭一件,二昂后帶六分頭一件,螞蚱頭后帶菊花頭一件,撐頭大后帶麻葉頭一件,外拽用單材瓜栱、單材萬栱、廂栱各一件,正心瓜栱、正心萬栱各一件。
斗栱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構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經多重交叉組合而成。每一組合稱一攢。按安裝部位分科,位于柱頭上的稱柱頭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稱角科,分布于柱間部位的稱平身科。斗栱對屋檐有支撐和減震作用,也有較強的裝飾性,因此,多用于較高等級建筑上。斗栱發展至清代,被作為建筑模數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為單位,長度同于最下坐斗的開口大小。
三交六椀菱花
清代宮殿建筑門窗槅心花紋裝飾之一。由三根欞子交叉相接,相交點以竹或木釘固定裝飾成花心。正交法各夾角均為60度,斜交法中線偏30度相交,可以組成圓形、菱形、三角形等多種圖案,也可以變化為龜背錦線、圓線、花瓣線組成的球紋菱花、龜背錦菱花、滿天星六椀帶艾葉菱花等,形式非常豐富,是古建筑外檐裝修中的高等級形式。
金磚
專供宮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種高質量的鋪地方磚。產自蘇州、松江等地,選料精良,制作工藝復雜,從選土練泥、踏熟泥團、制坯晾干、裝窯點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窯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時間。磚成后由水路運至北京。因其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故名金磚。
寶座
傳統家具中一種體型寬大的坐具,亦稱“御座”。明以后,隨著皇權制度的強化,寶座成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詞,象征著帝王的權威?!睹魇贰份d,明神宗時,宦官馮保竊權,“帝御殿,保輒侍側”。當時的吏部都給事中雒遵進言:“保一侍從之仆,乃敢立天子寶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見中官耶?”將宦官立于寶座之側視為褻瀆皇權的大不敬行為。 寶座大多擺放在宮廷正殿明間的中心或顯要位置,單獨陳設,極少成對。在寶座的背后還要放置一個較大的座屏,兩邊放置甪端、香筒、仙鶴、蠟釬等器物,格外尊貴、莊嚴?;实鄱俗趯氉?,俯視群臣,“君臨天下”,充分體現出帝王的權威,以達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欽天監
官署名,掌管天文、歷法等,歷代多有設置,名稱不同。周有太史,秦漢以后有太史令,屬太常寺。隋設太史曹,旋改為太史監。唐初設太史局,武后時改名渾天監,不久復為太史局,中唐以后又改為司天臺。宋元改為司天監。明清稱欽天監。設監正、監副等官職。隨著西方宗教的傳入,亦有個別歐洲傳教士供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