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從太和門望太和殿
乾隆皇帝御筆匾聯復原歸位后的太和殿內景
太和殿寶座
太和殿藻井
太和殿前的銅鶴
太和殿前的銅龜
太和殿前的日晷
太和殿前的嘉量
太和殿脊獸
三臺欄板望柱

【太和殿】

時代:清康熙

分類:殿

區域:外朝中路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筑中所僅見。
  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云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筑之首。TAG標簽耗時:0.098374128341675 秒

撰稿人:張克貴


關鍵詞: 太和殿 奉天殿皇極殿 面闊 進深 重檐廡殿頂 廡殿頂 大吻 走獸 斗栱 和璽彩畫 浮雕 龍紋 鎏金 金磚 明間 寶座 瀝粉貼金 貼金 甪端 天花 藻井 月臺 嘉量 基座 萬壽節 元旦 冬至 殿試保和殿 “傳臚”
問題反饋
圖書館

圖書館

視聽館

視聽館

故宮旗艦店

故宮旗艦店

全景故宮

全景故宮

v故宮

v故宮

在线中文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