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故宮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舉辦的故宮學術專題系列講座第92講、玉文化講壇第7講于2022年8月10日上午在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辦,并在“騰訊會議”網絡平臺上同步直播。故宮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長徐琳主持本次講座。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教授楊明星應邀作了題為“明代金銀珠寶玉器的鑒定與研究——以梁莊王墓出土器物為例”的專題講座。本次講座還邀請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施光海等專家學者進行了相關學術討論。
主講人楊明星教授
講座現場
梁莊王墓位于湖北省鐘祥市長灘鎮大洪村,是明仁宗第九子、梁莊王朱瞻垍及其王妃魏氏之墓。200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此墓,揭露出數量龐大、品類繁雜的隨葬品,其中金銀玉石器1400多件,珠寶3400多件,各類寶石品質參差不齊卻仍不乏珍品。這些發現是以往已揭露的明代親王墓中前所未見的,僅次于明代皇陵中的定陵。因此梁莊王墓是繼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發現。
主講人楊明星教授從事寶石學教學、研究和檢測工作已32年,作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檢測中心主任,曾參與梁莊王墓出土金銀珠寶玉器的鑒定研究工作。 他在本次講座主要分享了梁莊王墓出土玉器及各種寶石的整理檢測和譜學分析結果,總結了寶石產地、鉆孔技術以及明代玉雕、金銀工藝水平。
首先,主講人簡要介紹了梁莊王墓相關歷史背景。依據其墓志可知,梁莊王為明仁宗第九子,生于永樂九年(1411年),永樂十九年(1421年)就藩湖廣安陸州,正統六年(1441年)去世下葬。其妃魏氏在景泰二年(1451年)去世并與梁莊王合葬。梁莊王墓生活的時代與鄭和下西洋的時期(1405-1433年)部分重合。鄭和下西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外貿易交流推向一個歷史高潮,此時域外的寶石、象牙、香料等豐富特產被帶入國內。梁莊王墓出土的一件金錠上刻有銘文“永樂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處買到八成金壹錠伍拾兩重”,正與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相關。由此推測,梁莊王墓中不少金銀寶石很可能來自域外。
隨后,主講人講述了梁莊王墓出土金銀珠寶玉器的檢測過程、方法和分析結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檢測中心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起對主要器物進行了檢驗,運用寶石顯微鏡、傅里葉紅外光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X熒光光譜儀、電子探針、測金儀等檢測設備對代表性樣品進行成分和譜學分析,完成了一本詳盡的檢測報告。
最后,主講人分享了個人對梁莊王墓出土祖母綠產地來源的看法。梁莊王墓出土了50粒祖母綠,數量可觀。歷史上,在15世紀之前世界祖母綠產地主要是埃及、奧地利和巴基斯坦,其他祖母綠產地如哥倫比亞、阿富汗、贊比亞、印度等首次開采時間都在16世紀以后,因此梁莊王墓出土祖母綠產地來源應屬于埃及、奧地利和巴基斯坦這三個產地中的一個或多個。觀察梁莊王墓出土未鑲嵌祖母綠的內部包體、譜學特征和成分元素,基于此物是鄭和下西洋帶回國的前提,通多對比現有文獻數據,初步推斷其來源的最大可能性是古代埃及或奧地利。
講座尾聲時,主講人與線上線下的專家學者和聽眾就明代寶石鑲嵌及拋光工藝、梁莊王墓出土其他寶石產地來源、明朝南方絲綢之路、寶石學和考古學等多學科融合研究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反響熱烈。
嘉賓施光海教授現場提問交流